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的探索

来源:科技与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动力源泉。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创造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必将承担着民族发展与国家强盛的历史重任,而大学生未来创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动力源泉。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创造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必将承担着民族发展与国家强盛的历史重任,而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来夯实基础、积蓄能量。 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改善学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 1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1.1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其内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 首先是教育内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教育内涵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其内涵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区别于其他创新活动的显著特征。 其次是科技内涵。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整个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乃至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昌盛的动力所在,同时,它也是一个人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执行能力与科研精神的综合体现,是推动科学技术与先进思想向社会领域、生产领域等转化的支撑载体,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力开展必将有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 第三是经济内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它是科技内涵的延伸和发展。 第四是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较高层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培养创新环境、弘扬创新、倡导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加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文化。 第五是社会内涵。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活动可以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有力推动高校乃至国家科研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另外,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可以对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起到示范推动作用。 第一,活动主体从多层次性逐渐向高层次性转变。大学生群体有不同的学历层次,同一学历层次内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也有差别。主体的多层次性导致活动及活动结果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近年来,活动主体已从多层次性向高层次性转变,优秀学生进入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的比例逐渐增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小组主要力量。 第二,活动范围的宽广性。大学生科技创新 第三,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包括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二是科技的发明创造,包括开展科学研究、发明制作、撰写学术论文等;三是科技的推广应用,包括开展科技咨询、社会调查、技术开发、创业等。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学习是基础和前提,发明创造是关键和核心,推广应用是延伸和拓展。 第四,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之多,范围之广,过程之复杂。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同时也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因而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性、长期性等。 第五,活动目的的多样性。活动目的涉及高校育人、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及营造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层次的文化品位等方面,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理念。 2 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大学生创新现状 与部属、省属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局面相比,地方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技创新活动基础薄弱,氛围不浓,成绩不理想 从全国性“挑战杯”成绩来看,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一等奖鲜见地方高校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地方高校积极性,也显示了地方高校这项工作的不足。特别是一些刚刚升本或升本年限较短的院校,由于学校自身主要集中在基础硬件建设,办学条件及规范化尚处于不断完善中,教学科研梯队形成较困难,基础研究较弱。加上很多学生把学习定格在“接受”型学习上,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上,没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提高综合测评名次及获得奖学金以及日后考研、就业的唯一途径。因此,学校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比较淡薄,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成果凤毛麟角,有些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应用推广,成果积淀不足。 2.2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措施不到位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条件的发展情况,无法从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课程总学时较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少,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难有充分的保证;其次,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缺乏,需要专业老师的技术指导,但目前教师的指导工作几乎是零报酬,零工作量或科技创新活动教师指导体系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纳入到学院年终老师的绩效考核当中,也没有对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或者没有开放的实验场所,这些都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再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没有专项研究基金或者研究基金较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而对这项工作望而却步。 2.3 管理、运行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缺乏足够活动经费,缺乏专门政策、措施的鼓励和引导,没有构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持续有效的管理运行和监督机制。 2.4 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和设备 与部属、省属名牌大学相比,地方院校资源十分有限,加上学校的资源不能共享,各院系各自为战,主要服务于学生的教学实验,从实验设备、时间等方面无法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更不用说整合院系资源为全校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用。 2.5 学校的此项经费投入缺乏计划性、长期性 很多地方院校经费相对有限,并且主要用于学校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等,无法长期提供足够的经费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这些都限制了省内地方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到较高层次的科技成果的出现及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服务于当地经济。 3 地方院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遵循的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符合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客观规律。同时,必须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的分析和描述,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客观评价体系。 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科技创新既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内涵性,又具有表象性和可知性,因此,评价活动内容、科技成果及推广应用等方面,既要重视重视可量化因素,又要重视非量化因素,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3 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或实施,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因此,指标的设置应与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充分体现政策的引导性,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行为和方向。 3.4 地方性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主管的高等院校,它既是地方品牌的重要代表,能得到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又能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专项资助,还能得到地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校友的捐助。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尽可能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关联,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创新服务。 4 河南省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平台的系统构建 大学生创新平台由高校或高校间统筹,通过师资、资金、条件的投入,形成一定制度管理、条件设施、环境氛围等有效运行机制,接纳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等各类学术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集成系统。这一系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擎和支撑,是学术原创力向学生延伸的载体和平台,是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加入到这股历史潮流中,作为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其科研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更直接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培养创新型人才,顺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省内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从而更好地服务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4.1 “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 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先导,以突出实践与创新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为支撑,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积极引导优秀的学生自愿申请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参加到教师课题组中,以教师科研课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各种专业竞赛为教学活动形式,借以产学研的结合,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4.2 “一体两翼”的师资平台 构筑了以先进的思想教育观念为体,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爱岗敬业的实验技术系列人员为两翼的导师队伍,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校相关部门应与院系积极配合,强化和完善导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指导作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4.3 “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 为学生营造良好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双向互动”交流平台,可通过以下方面:1)学校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双休日、暑期集中培训,实施开放性教学,为不同专业(年级、院系)科技创新小组提供和构建交流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2)成立院系交流小组,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交流会,交流各自近期学习心得,增进各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构建横向交流渠道;3)定期召开教师、组长联系例会,公布中心近期管理与教学信息,听取学生对中心近期工作意见,了解各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师生纵向交流渠道;4)利用校园网,建立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网站,将本校的科技创新相关文件、组织、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制度公布在网站,同时定时公布学生的科技创新最新成果,构建校园立体式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5)此外,把国家国家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文件公布在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网站,为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生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4.4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平台 创新制度是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学校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基础上,以人为本,建立了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平台。地方高校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情况,从学院领导思想高度重视、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健全和完善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制度(如《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大学生创新委员管理制度》等)、提供专项经费、校内外实验中心(基地)等条件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与约束政策(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践指导教师业绩评价办法》)等五个方面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开展。 4.5 组织、运用和监督平台 地方高校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学校自身情况,建立学校层次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由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等有关部门牵头,有关专家组成,负责全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院系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院长、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副院长、团总支书记、指导教师、辅导员组成。可制定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大学生创新委员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也可以出台《创新基地科研助理管理办法》、《创新基地科研助理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的科研思想、科研能力、科研过程训练,从课程改革、学分认定、学位授予、评奖评优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扶持与鼓励,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严格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做好项目申报、交流、检查、结题及应用推广等工作整个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建立激励淘汰机制和竞赛机制,促使更多的校级优秀科技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参加国家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动力源泉。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创造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必将承担着民族发展与国家强盛的历史重任,而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来夯实基础、积蓄能量。 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改善学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 1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1.1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其内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 首先是教育内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教育内涵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其内涵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区别于其他创新活动的显著特征。 其次是科技内涵。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整个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乃至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昌盛的动力所在,同时,它也是一个人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执行能力与科研精神的综合体现,是推动科学技术与先进思想向社会领域、生产领域等转化的支撑载体,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力开展必将有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 第三是经济内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它是科技内涵的延伸和发展。 第四是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较高层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培养创新环境、弘扬创新、倡导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加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文化。 第五是社会内涵。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活动可以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有力推动高校乃至国家科研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另外,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可以对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起到示范推动作用。 第一,活动主体从多层次性逐渐向高层次性转变。大学生群体有不同的学历层次,同一学历层次内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也有差别。主体的多层次性导致活动及活动结果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近年来,活动主体已从多层次性向高层次性转变,优秀学生进入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的比例逐渐增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小组主要力量。 第二,活动范围的宽广性。大学生科技创新 第三,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包括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二是科技的发明创造,包括开展科学研究、发明制作、撰写学术论文等;三是科技的推广应用,包括开展科技咨询、社会调查、技术开发、创业等。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学习是基础和前提,发明创造是关键和核心,推广应用是延伸和拓展。 第四,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之多,范围之广,过程之复杂。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同时也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因而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性、长期性等。 第五,活动目的的多样性。活动目的涉及高校育人、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及营造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层次的文化品位等方面,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理念。 2 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大学生创新现状 与部属、省属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局面相比,地方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技创新活动基础薄弱,氛围不浓,成绩不理想 从全国性“挑战杯”成绩来看,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一等奖鲜见地方高校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地方高校积极性,也显示了地方高校这项工作的不足。特别是一些刚刚升本或升本年限较短的院校,由于学校自身主要集中在基础硬件建设,办学条件及规范化尚处于不断完善中,教学科研梯队形成较困难,基础研究较弱。加上很多学生把学习定格在“接受”型学习上,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上,没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提高综合测评名次及获得奖学金以及日后考研、就业的唯一途径。因此,学校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比较淡薄,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成果凤毛麟角,有些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应用推广,成果积淀不足。 2.2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措施不到位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条件的发展情况,无法从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课程总学时较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少,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难有充分的保证;其次,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缺乏,需要专业老师的技术指导,但目前教师的指导工作几乎是零报酬,零工作量或科技创新活动教师指导体系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纳入到学院年终老师的绩效考核当中,也没有对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或者没有开放的实验场所,这些都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再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没有专项研究基金或者研究基金较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而对这项工作望而却步。 2.3 管理、运行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缺乏足够活动经费,缺乏专门政策、措施的鼓励和引导,没有构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持续有效的管理运行和监督机制。 2.4 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和设备 与部属、省属名牌大学相比,地方院校资源十分有限,加上学校的资源不能共享,各院系各自为战,主要服务于学生的教学实验,从实验设备、时间等方面无法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更不用说整合院系资源为全校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用。 2.5 学校的此项经费投入缺乏计划性、长期性 很多地方院校经费相对有限,并且主要用于学校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等,无法长期提供足够的经费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这些都限制了省内地方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到较高层次的科技成果的出现及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服务于当地经济。 3 地方院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遵循的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符合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客观规律。同时,必须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的分析和描述,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客观评价体系。 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科技创新既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内涵性,又具有表象性和可知性,因此,评价活动内容、科技成果及推广应用等方面,既要重视重视可量化因素,又要重视非量化因素,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3 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或实施,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因此,指标的设置应与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充分体现政策的引导性,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行为和方向。 3.4 地方性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主管的高等院校,它既是地方品牌的重要代表,能得到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又能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专项资助,还能得到地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校友的捐助。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尽可能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关联,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创新服务。 4 河南省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平台的系统构建 大学生创新平台由高校或高校间统筹,通过师资、资金、条件的投入,形成一定制度管理、条件设施、环境氛围等有效运行机制,接纳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等各类学术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集成系统。这一系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擎和支撑,是学术原创力向学生延伸的载体和平台,是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加入到这股历史潮流中,作为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其科研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更直接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培养创新型人才,顺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省内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从而更好地服务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4.1 “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 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先导,以突出实践与创新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为支撑,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积极引导优秀的学生自愿申请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参加到教师课题组中,以教师科研课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各种专业竞赛为教学活动形式,借以产学研的结合,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4.2 “一体两翼”的师资平台 构筑了以先进的思想教育观念为体,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爱岗敬业的实验技术系列人员为两翼的导师队伍,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校相关部门应与院系积极配合,强化和完善导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指导作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4.3 “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 为学生营造良好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双向互动”交流平台,可通过以下方面:1)学校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双休日、暑期集中培训,实施开放性教学,为不同专业(年级、院系)科技创新小组提供和构建交流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2)成立院系交流小组,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交流会,交流各自近期学习心得,增进各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构建横向交流渠道;3)定期召开教师、组长联系例会,公布中心近期管理与教学信息,听取学生对中心近期工作意见,了解各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师生纵向交流渠道;4)利用校园网,建立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网站,将本校的科技创新相关文件、组织、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制度公布在网站,同时定时公布学生的科技创新最新成果,构建校园立体式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5)此外,把国家国家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文件公布在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网站,为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生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4.4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平台 创新制度是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学校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基础上,以人为本,建立了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平台。地方高校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情况,从学院领导思想高度重视、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健全和完善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制度(如《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大学生创新委员管理制度》等)、提供专项经费、校内外实验中心(基地)等条件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与约束政策(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践指导教师业绩评价办法》)等五个方面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开展。 4.5 组织、运用和监督平台 地方高校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学校自身情况,建立学校层次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由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等有关部门牵头,有关专家组成,负责全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院系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院长、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副院长、团总支书记、指导教师、辅导员组成。可制定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大学生创新委员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也可以出台《创新基地科研助理管理办法》、《创新基地科研助理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的科研思想、科研能力、科研过程训练,从课程改革、学分认定、学位授予、评奖评优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扶持与鼓励,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严格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做好项目申报、交流、检查、结题及应用推广等工作整个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建立激励淘汰机制和竞赛机制,促使更多的校级优秀科技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参加国家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文章来源:《科技与创新》 网址: http://www.kjycxzzs.cn/qikandaodu/2021/0708/2660.html



上一篇:浅析科技与创新统计研究的重要性
下一篇:论科技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科技与创新投稿 |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科技与创新版面费 | 科技与创新论文发表 | 科技与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