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技创新人物 | 院士裴荣富:为国家勾勒找矿蓝

来源:科技与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地质工作非常重要,用长远眼光搞清楚地质成矿背景才能为未来找矿提供重要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地质学家 裴荣富 他 24岁开启地质人生 在四处找矿中 提出 “大

“地质工作非常重要,用长远眼光搞清楚地质成矿背景才能为未来找矿提供重要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地质学家

裴荣富

24岁开启地质人生

在四处找矿中

提出

“大冶式铁矿

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

总结了

锰磷矿层变质变形规律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地质学家 裴荣富

20世纪60-70年代

他多次率队援外

在巴基斯坦找到赤铁矿

为苏丹探明铬铁矿近百万吨

……

1981年任苏丹国地矿局顾问,赴红海山区考察铁矿(中)

20世纪80年代

他开启了自己创新的巅峰期

提出了

矿产勘查的“双控论”

“合理域”模型

风险投资决策支持系统

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在工作室对岩矿标本观察研究

20世纪90年代

他组织编辑出版了

《中国矿床模式》

带领团队完成了

《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

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

……

一系列成果

让他获得诸多荣誉

在获第四届李四光科学奖会上(右)

但是

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而是把目光转向国际

参与编制了

《1∶1000万亚洲成矿图》等图件

总结提出了

“四元”模型

裴荣富院士在工作

如今

他用毕生积蓄设立基金

希望能有更多青年人才

投身地质事业

他说:

“地质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

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不忘初心,

做不怕苦累的地质‘尖兵’,

为国家找到更丰富的矿藏。”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矿床地质学家

裴荣富

为国家勾勒找矿蓝图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地质学家裴荣富

8月24日,裴荣富刚刚度过96岁生日。作为一名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勘查学家,裴荣富踏入地质行业已70余载,踏遍青山,为国家探明铁、磷、锰等丰富矿藏,开创“双控论”“合理域”等固体矿产勘查模型,提出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异常成矿”等新概念,建立研究矿业可持续勘查开发的“四元”模型,为地质勘查、合理探矿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

如今,这位九旬的老院士担任我国“1∶100万海陆成矿系列编图”项目名誉顾问,通过总结海陆成矿演化的规律,勾勒着新一代找矿蓝图。

“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

“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这是裴荣富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得。

1948年,清华大学毕业后,24岁的裴荣富成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的一名实习技术员。他的地质人生就此启幕。

毕业后,裴荣富先后赴山西大同、辽宁青城子、山西五台山和丹东接梨树,开展煤炭、铅锌矿、铁矿和铜矿普查工作,在实战中积累了对各类矿床的丰富经验。此后,他又参加了湖北大冶铁矿的普查勘探和江苏海州磷矿的资源评价,在实践中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总结了锰磷矿层变质变形规律,为两地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我来说,野外考察是从学院走向地矿界从事矿业开发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我后来在地学界成长的基础。”裴荣富说。

20世纪60~70年代,裴荣富受命领衔国家地质援外项目,先后率队赴巴基斯坦和苏丹,在巴基斯坦卡拉巴赫找到了赤铁矿,为苏丹探明铬铁矿近百万吨,并在苏丹红海山区探明1530余万吨富铁矿。他和援外团队的工作受到巴苏两国地质部门的高度评价。

1979年回国后,裴荣富先到原地质部地矿司黑色金属处任工程师,继而调至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在持续深入进行野外实践工作的基础上,这一时期成为他创新的巅峰期。

20世纪80年代初,裴荣富率领原地质部综合地质大队等单位的研究队伍,首次在全国完成10个矿种、30多个矿山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他提出了矿产勘查的“双控论”“合理域”模型和风险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为高效进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思路,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20世纪80~90年代,裴荣富先后在南岭、华北、长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矿带开展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在区域成矿学、成矿年代学理论方面又有诸多建树。1995年,裴荣富组织原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等28个科研、教学及生产单位的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中国矿床模式》。该书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出4大构造成矿域和27个成矿堆积环境,建立了92个普适性矿床模式,是当时我国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大荟萃。

文章来源:《科技与创新》 网址: http://www.kjycxzzs.cn/zonghexinwen/2020/0901/832.html



上一篇:迈聆公司引领科技创新,迈聆会议杰出品牌创造
下一篇:科技创新周丨青岛高新区率先启动2021年度高企认

科技与创新投稿 |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科技与创新版面费 | 科技与创新论文发表 | 科技与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