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海洋科技创新 力促“蓝色突围”

来源:科技与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为香山海洋科技港。 ????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可为全球无人系统提供测试、研发、合作、检测、认证等服务。图为云洲智能无人船。 ????8月28日,中国目前最大的海洋综合科

????图为香山海洋科技港。

????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可为全球无人系统提供测试、研发、合作、检测、认证等服务。图为云洲智能无人船。

????8月28日,中国目前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厂下水,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这艘船将承载起中大向海求索的使命担当、兴海强国的光荣梦想!”为科考船命名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说。

????在中大的“深蓝梦”中,珠海占据重要版图。从在珠海校区重点打造大海洋学科群,到牵头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下称“南方海洋实验室”),中大正携手珠海,不断走向海洋、研究海洋、经略海洋。

????其中,于2018年11月正式启动建设的南方海洋实验室,更承担着服务珠海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广东海洋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打造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海洋强国梦的重担。

????近日,记者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进行了独家专访。据介绍,目前该实验室已组建起18个创新研究团队,汇聚一支超过900人的学科交叉高水平人才队伍。同时,其正布局建设7个国际一流的公共科研平台,有望全面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硬实力。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面向科技前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创新基础平台,构筑世界一流的海洋人才高地,打造创新型、引领型、突破型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研究和应用基地。”陈大可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沈梦怡?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

????机制创新

????以“标志性成果”为重点考核创新团队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2018年11月14日,广东省启动建设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包括南方海洋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广州、珠海、湛江等地同步建设推进。位于珠海的南方海洋实验室,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导,中山大学牵头建设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由中科院院士徐冠华担任理事,中科院院士陈大可担任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苏纪兰担任学委员会主任。

????“广州、珠海、湛江各有侧重和分工,错位发展。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是集中优势力量,聚焦海洋研究关键领域,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进行海洋领域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及重大工程问题研究。”陈大可说。

????成立一年多以来,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领域,南方海洋实验室已组建起18个创新团队,汇聚了一支超过900人的学科交叉高水平人才队伍,分别布局海—陆—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环南海地质过程与灾害、南海海岸带变化与物质迁移、地球系统模式、海洋智能无人装备、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经济等领域。

????团队建起来后,如何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创新活力和研究动力,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低价值工作中解放出来,则成为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目的。

????“我们对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改变现有科研项目组织方式,组建‘双首席’创新团队,团队人员主要由首席组建;二是改变现有的评价考核体系,以‘标志性成果’为考核重点;三是改变科研人员绩效低的现状,大幅提高人员费用比例。”陈大可说。

????“我期待他们‘To?be?the?first?or?the?best(崇尚首创,力争最优)’。”陈大可强调,以“标志性成果”为考核重点,有利于团队集中有限力量干实事。“现在这些团队干劲都很足,大家想要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智能快速机动立体观测系统,就是18个创新团队之一——海洋智能无人装备创新团队拟打造的标志性成果,有望成为拓展海洋科学前沿的利器。

????“这个观测系统的重要载体,是国内首创的智能型支持母船。”团队首席科学家、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云飞告诉记者,该船设计排水量2000吨级,适用于无限航区(冰区除外),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可搭载转运及布放回收多种类、批量化空海潜立体探测无人系统,并具有自主航行能力。

文章来源:《科技与创新》 网址: http://www.kjycxzzs.cn/zonghexinwen/2020/0910/887.html



上一篇:森浦受邀参加FI-TECH固定收益科技创新大会
下一篇:引来高端人才,为北京科技创新蓄力

科技与创新投稿 |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科技与创新版面费 | 科技与创新论文发表 | 科技与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