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技创新人物 | 院士陈大可:一位物理海洋学家

来源:科技与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海洋从来都是强国的竞技场,我庆幸没有游离于时代的洪流之外,能为国家的海洋强国之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员 陈大可 家国是根 海洋是

“海洋从来都是强国的竞技场,我庆幸没有游离于时代的洪流之外,能为国家的海洋强国之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员

陈大可

家国是根

海洋是魂

数十年来

他不断探寻着

物理海洋的奥秘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员 陈大可

针对台风洪涝暴雪

等极端气候

他开展了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厄尔尼诺的预测和可预测性”

“海洋混合的机制和作用”两方面

作出了

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

陈大可在南极科学考察现场

他在潜心科研的同时

亦不忘沾溉后人

凭借丰富的学识和智慧

激发了无数学子

对海洋科学的兴趣

他说:“希望我的学生

不要为发论文而做论文,

一定要志存高远,

多出原创成果。”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洋二所研究员

陈大可

一位物理海洋学家眼中的“自然哲学”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员陈大可

台风、洪涝、暴雪……极端气候事件带来巨大影响,其背后原因复杂难懂,无数科学家笃学至技,探其貌,究其理,以期提高预测准确度。

“在各种原因里,海洋是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物理海洋学家陈大可开展了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在“厄尔尼诺的预测和可预测性”“海洋混合的机制和作用”两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显著促进学科发展。

2015年12月7日,陈大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上述两项研究正是他的代表性学术成就。

2019年10月1日,陈大可受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海洋从来都是强国的竞技场,我庆幸没有游离于时代的洪流之外,能为国家的海洋强国之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陈大可说。

从三湘大地,到西子湖畔;从大洋彼岸,回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家国是根,海洋是魂,63岁的陈大可一如年少时,不断探寻着物理海洋的源头活水。

海洋的美,科学的光

出生于湖南长沙书香门第的陈大可,童年和少年时代受知识分子父母的熏陶,好读书、乐读书。中学毕业后,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成为下乡“知青”。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优异成绩成为一名大学生。

海洋,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意象,引发无数人的遐想。同样,海洋也滋养了爱好文艺的陈大可。

虽然从小对海洋感兴趣,但真正开始了解海洋科学是在大学三年级。“那时我决定报考海洋方面的研究生。一是觉得做海洋研究很浪漫很有意思,二是意识到人们对海洋的了解还非常肤浅,因而投身海洋学研究将大有可为。”

当时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高校和研究所并不多。陈大可看到海洋二所苏纪兰先生招生的消息后,决定报考其研究生,“苏先生有留学背景,了解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有先进的科学理念。这一切都吸引着我。”

陈大可顺利成为苏纪兰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踏上了海洋科学研究的道路,也开始了一段师生佳话。

陈大可视苏纪兰为“恩师”。他留学的故事或许能说明“恩”从何来。硕士毕业前的一天,苏纪兰拿起一张表格对他说,“把这个填好,到美国继续学习吧。”

陈大可惊呆了,“原来苏先生帮我联系了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海洋研究生院,而这一切我一点儿都不知道。”那是1985年。

不负师恩的陈大可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十多年里,陈大可先后在美国罗德岛大学、宇航局和哥伦比亚大学工作,在近海、大洋和气候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声誉。

行于洞见与质疑之间

人类在面对天灾无可奈何时,往往将之归于神明。比如厄尔尼诺,其原意就是“上帝之子——圣婴”。这一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异常增暖现象往往带来巨大的全球影响。

如1998年发生在我国的那场洪涝灾害,其原因正是1997/98厄尔尼诺现象。在过去几十年里,监测和预测厄尔尼诺,一直是海洋与大气科学研究的焦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项名为“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的国际计划已接近尾声,但在“提高厄尔尼诺预测水平”这个主要目标上,遇到了瓶颈。陈大可当时刚开始介入厄尔尼诺研究,他考虑到问题可能出在用于模式初始化的观测资料与模式不匹配,从而造成预测误差。

文章来源:《科技与创新》 网址: http://www.kjycxzzs.cn/zonghexinwen/2020/0912/893.html



上一篇:福耀集团:以科技创新拓展“一块玻璃”的边界
下一篇:聚焦科博会,一线看创新丨科技创新让工业废气

科技与创新投稿 |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科技与创新版面费 | 科技与创新论文发表 | 科技与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