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与创新》栏目设置[05/29]
- · 《科技与创新》数据库收[05/29]
- · 《科技与创新》收稿方向[05/29]
- · 《科技与创新》投稿方式[05/29]
- · 《科技与创新》征稿要求[05/29]
- · 《科技与创新》刊物宗旨[05/29]
专访|科技协同创新 成渝地区向粤港澳大湾区学什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之飏 “我经常到成都参加学术会议。”8月16日,吴靖的这句开场白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决策科学与管理经济系助理教授、麻省理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之飏
“我经常到成都参加学术会议。”8月16日,吴靖的这句开场白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决策科学与管理经济系助理教授、麻省理工学院运筹学中心访问研究员的吴靖,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课题颇有研究。
晒经验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善于“借力”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吴靖:香港有很好的理论研究、技术研究氛围,但近年来,这些研究要落地,很多还是选择去深圳等内地城市。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内地巨大的市场和需求。
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很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技术如何转化为市场能够接受的产品或服务才是根本目的,比如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的一些科技企业孵化器。
反映到形式上,除了政府主导建设的一些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外,企业也联合高校自主搭建了很多协同合作平台,比如华为聘请香港高校的教授组建的一些科研平台,这些“小平台”机制更为灵活,离市场需求更近。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协同创新上还有个经验就是善于“借力”,深圳便是例证——当地高校实力不够强,就直接划拨一块地让香港高校过去建分校;政府做数据研究人才支撑不够,就直接外包给腾讯这样的科技企业,要敢于放手,政府不一定什么都要自己做。
提建议
吸引顶尖科研人才,在成渝扎根创业
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科技协同创新,您有哪些建议?
吴靖:成渝地区成熟高校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理论基础研究十分扎实,可以说,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是有的。
但也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本地科研人员的视野不够宽广和前沿,缺乏和国内以及世界更发达地区的交流,做科研的思路和想法比较老套。
搞科技创新不要纠结于是不是必须要自己“从零开始”,要么等“狼”进来,引进高端科研人才进场搅局;要么主动打破“窗户”,走出去拓展视野并发展出自己的原创理论。
成渝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科创落地成本低,一个科研项目转化放在深圳,即便政府部门扶持500万元资金可能也做不了,因为人力等各类成本太贵了,而这笔钱在成渝地区,或许连团队都建好了。这就从两方面启发我们,走出去长见识,再反过来做强自己的基础理论;或者做好顶尖人才和技术的承接准备。
记者:怎么承接?
吴靖:我认为需要做好科研人才的基础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在承接方面已经很成熟了,人才在户籍、医保、社保上的羁绊已经逐渐移除,置业、购房、上学等方面的政策也早已放开,香港的技术人才要去广东做项目落地,不会因为去当地医院看不了病,在当地买不了房而“开个会就跑了”。以我自己为例,我在深圳、香港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去了做研究、访学都很舒服,像家一样的感觉。
成渝地区要想直接吸引最顶尖的科研人才,更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要让这些顶尖人才觉得自己来了是客人,要让他们成为主人,把成渝当第二家园,在此扎根创业。
文章来源:《科技与创新》 网址: http://www.kjycxzzs.cn/zonghexinwen/2020/091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