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与创新》栏目设置[05/29]
- · 《科技与创新》数据库收[05/29]
- · 《科技与创新》收稿方向[05/29]
- · 《科技与创新》投稿方式[05/29]
- · 《科技与创新》征稿要求[05/29]
- · 《科技与创新》刊物宗旨[05/29]
?科技创新人物 | 院士陈军:扎根科研一线 书写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得顶天立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军 从皖北大地 到珞珈山下 从大洋彼岸 到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弹指一挥间 他已与测绘科学 打了半辈子交道
?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得顶天立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军
从皖北大地
到珞珈山下
从大洋彼岸
到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弹指一挥间
他已与测绘科学
打了半辈子交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
十余年来
他在科研领域摘得累累硕果
全国1 :5 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
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
数字地表模型多维动态构模研究
……
一项项重大科技创新
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
今年以来
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
开展自然资源
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建设上
他常说: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
得顶天立地。”
这正是他做学问
搞科研不变的初心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 军
扎根科研一线 书写测绘人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军
从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从大洋彼岸到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与测绘科学打了半辈子交道。
全国1 :5 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地表模型多维动态构模研究……一项项重大科技创新,瞄准、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这正是陈军做学问、搞科研不变的初心。
2000年,陈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曾寄来一封亲笔贺信,信中写道:“今后的科学创新工作,舍我其谁!与有荣焉!”这封信一直被陈军挂在墙上,激励着他在科研创新一线步履不停。
做好学问当“顶天立地”
1976年,是陈军走向测绘科研道路的起点。20岁的他,是安徽省测绘局的一名测绘工人。
那年11月,陈军在淮北开展航空摄影测量的外业控制,要顶着刺骨寒风,爬到30米高的钢标上进行观测。攀爬之前,他和同事决定去附近的公社小饭店吃碗羊肉馓子,“当时开玩笑说,就算掉下来,也是个‘饱死鬼’啊”。生活的艰辛,打磨出他吃苦耐劳的性格,也让他渴求知识的心愈加坚定。
这年年末,陈军迎来人生的转折点——被单位推荐进入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习。凭着野外测绘练就的刻苦劲儿,他在大学三年级就完成了主要课程的学习。1979年夏天,陈军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
“导师高瞻远瞩的学术思想、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宽厚待人的高尚品质,极大地教育和影响着我,引我走上做学问的道路。”后来,当陈军毕业留校,选择当一名教师时,扎根科研、潜心向学的品质也在他和学生之间传承。
1995年,陈军被抽调至北京参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筹建。临别欢送会上,导师王之卓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个做学问的人,到了北京要坚持搞研究。”这句话,他从未忘记。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得顶天立地。”陈军常说,科研工作要能够立足于工程项目,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不畏困难地解决实际问题,然后要争取凝练出科学原理和方法,让其他研究者可以借鉴参考。
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作25年,陈军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主持完成的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程项目,耗费十余年时间与心血。项目成果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战略部署绘就了基本底图,建成动态更新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服务支撑了城市规划、工业开发、农业生产、应急保障各方面实际应用,改变了我国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长期滞后于应用的被动局面。
长年在测绘科研一线工作,陈军的生活繁忙也简单,“科研”二字几乎可以概括。
“老师对待科研要求高,激情高,更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陈军的博士后张宏伟觉得,当陈军的学生,过程是有些“痛苦”的,但能学到真本事。在研讨项目技术方案、会见合作专家等诸多事项间隙,陈军总会一字一句地为学生订正论文,解惑答疑。
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欧亚科 学院院士……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陈军科研工作结下的累累硕果。去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军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要继续在科研一线,为单位和行业作贡献,更多支持和帮助年轻人”。
文章来源:《科技与创新》 网址: http://www.kjycxzzs.cn/zonghexinwen/2020/0929/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