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技创新人物 | 院士陈军:扎根科研一线 书写测

来源:科技与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得顶天立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军 从皖北大地 到珞珈山下 从大洋彼岸 到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弹指一挥间 他已与测绘科学 打了半辈子交道

?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得顶天立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军

从皖北大地

到珞珈山下

从大洋彼岸

到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弹指一挥间

他已与测绘科学

打了半辈子交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

十余年来

他在科研领域摘得累累硕果

全国1 :5 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

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

数字地表模型多维动态构模研究

……

一项项重大科技创新

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

今年以来

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

开展自然资源

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建设上

他常说: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

得顶天立地。”

这正是他做学问

搞科研不变的初心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 军

扎根科研一线 书写测绘人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军

从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从大洋彼岸到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与测绘科学打了半辈子交道。

全国1 :5 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地表模型多维动态构模研究……一项项重大科技创新,瞄准、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这正是陈军做学问、搞科研不变的初心。

2000年,陈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曾寄来一封亲笔贺信,信中写道:“今后的科学创新工作,舍我其谁!与有荣焉!”这封信一直被陈军挂在墙上,激励着他在科研创新一线步履不停。

做好学问当“顶天立地”

1976年,是陈军走向测绘科研道路的起点。20岁的他,是安徽省测绘局的一名测绘工人。

那年11月,陈军在淮北开展航空摄影测量的外业控制,要顶着刺骨寒风,爬到30米高的钢标上进行观测。攀爬之前,他和同事决定去附近的公社小饭店吃碗羊肉馓子,“当时开玩笑说,就算掉下来,也是个‘饱死鬼’啊”。生活的艰辛,打磨出他吃苦耐劳的性格,也让他渴求知识的心愈加坚定。

这年年末,陈军迎来人生的转折点——被单位推荐进入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习。凭着野外测绘练就的刻苦劲儿,他在大学三年级就完成了主要课程的学习。1979年夏天,陈军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

“导师高瞻远瞩的学术思想、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宽厚待人的高尚品质,极大地教育和影响着我,引我走上做学问的道路。”后来,当陈军毕业留校,选择当一名教师时,扎根科研、潜心向学的品质也在他和学生之间传承。

1995年,陈军被抽调至北京参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筹建。临别欢送会上,导师王之卓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个做学问的人,到了北京要坚持搞研究。”这句话,他从未忘记。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得顶天立地。”陈军常说,科研工作要能够立足于工程项目,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不畏困难地解决实际问题,然后要争取凝练出科学原理和方法,让其他研究者可以借鉴参考。

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作25年,陈军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主持完成的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程项目,耗费十余年时间与心血。项目成果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战略部署绘就了基本底图,建成动态更新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服务支撑了城市规划、工业开发、农业生产、应急保障各方面实际应用,改变了我国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长期滞后于应用的被动局面。

长年在测绘科研一线工作,陈军的生活繁忙也简单,“科研”二字几乎可以概括。

“老师对待科研要求高,激情高,更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陈军的博士后张宏伟觉得,当陈军的学生,过程是有些“痛苦”的,但能学到真本事。在研讨项目技术方案、会见合作专家等诸多事项间隙,陈军总会一字一句地为学生订正论文,解惑答疑。

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欧亚科 学院院士……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陈军科研工作结下的累累硕果。去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军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要继续在科研一线,为单位和行业作贡献,更多支持和帮助年轻人”。

文章来源:《科技与创新》 网址: http://www.kjycxzzs.cn/zonghexinwen/2020/0929/1066.html



上一篇:以新发展理念 引领科技创新|贵安新区:集聚高
下一篇:我校学生参加重庆市第34届科技创新大赛获佳绩

科技与创新投稿 |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科技与创新版面费 | 科技与创新论文发表 | 科技与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