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与创新》栏目设置[05/29]
- · 《科技与创新》数据库收[05/29]
- · 《科技与创新》收稿方向[05/29]
- · 《科技与创新》投稿方式[05/29]
- · 《科技与创新》征稿要求[05/29]
- · 《科技与创新》刊物宗旨[05/29]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技助力 人象和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小朋友与大象和谐相处。 科研人员在亚洲象数据中心工作。 布设在雨林中的红外相机。 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严峻考验,重塑地球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科技力量改
小朋友与大象和谐相处。
科研人员在亚洲象数据中心工作。
布设在雨林中的红外相机。
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严峻考验,重塑地球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科技力量改造自然的一项使命。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亚洲象保护项目中,科研人员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先进技术,实现了野生亚洲象行进轨迹实时观测和秒级预警。借助科技力量,管护局不仅缓解了当前紧迫的人象冲突,还对西双版纳雨林生态保护有了新的发现和启迪。
人象冲突升级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由于数量稀少,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出的濒危物种,目前仅存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云南南部边境地区,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境内的亚洲象仅有170头左右,随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目前中国野生亚洲象数量已增长到300头左右,其中95%的亚洲象种群生活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
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长,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亚洲象数量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亚洲象为寻找食物走出栖息地——野象走入村庄、城市的肇事事件频发,人象冲突不断加剧;亚洲象食量巨大,一头成年亚洲象一天约进食300公斤食物,人象冲突中亚洲象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大量取食、糟蹋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损毁农地与农田设施、侵入群众家中盗食粮食并损毁财产等方面,有时也发生野象攻击人的情况。
在亚洲象监测手段方面,传统监测方法单一,无法实现实时监测。监测主要依赖每天人工瞭望或无人机观察等,来获得亚洲象位置和数量信息。由于亚洲象活动日益频繁,仅靠人工监测很容易造成观测不全、位置信息不准确、漏判误判的情况。
生活在雨林深处的亚洲象种群行为模式、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也在发生改变,科学家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掌握亚洲象的习性和规律,为亚洲象长远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亚洲象保护专家一直在探索一种新方式——能够实时追踪和了解象,对象进行针对性保护,同时又不需要时刻与象同行,保障自身安全,保护象群不被惊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技力量的加入。下图:野象频繁出没地段设置的警示牌。
智能化保护
毫无疑问,亚洲象保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既要考虑保护区地貌复杂、道路不畅的不利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布设多类型数据采集设备,并保证数据顺畅传输;同时也要将亚洲象实时智能监测系统、多终端预警系统、热带雨林与象群大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可视化系统、综合资源管理平台等数十个不同类型的业务系统进行有机融合,以实现智能化、立体化、可持续的亚洲象科学保护与研究。
面对上述情况,管护局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亚洲象生态保护搭建从终端、边缘到云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将雨林中的红外相机、摄像头、无人机等采集设备编织成一张数据网,实现全天候实时采集图像及影像数据,边缘端通过部署高精度的亚洲象AI识别模型,对实时回传的图像和视频流进行毫秒级精准辨识,并通过手机APP、短信和广播等方式迅速预警,预防人象冲突的发生。同时,边缘侧清洗后的数据同步到云中心,进行亚洲象AI识别模型训练、优化、数据汇集、数据挖掘等。
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亚洲象行为实时追踪和人象冲突问题,还通过对野生亚洲象的长期追踪,为人类洞察大象物种习性、种群迁移轨迹方面提供了帮助。目前,这套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已成功预警2900余次。同时基于系统收集到的26万张观测影像,夜间影像模糊不清与亚洲象残缺影像识别等技术难题被先后攻克,亚洲象AI识别精准度从国际平均的60%跃升到96%,且仍在不断提升中。
提供更多支持
用科技让世界更美好,应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浪潮秉承“智慧计算”战略,将计算渗透到支持人地和谐的方方面面,不仅立足当下解决亚洲象预警及监测问题,实现了人象和谐,更以计算之力支持生态共建,利用科技的力量为雨林生态多样性研究提供支持,为物种保护、科学探索提供数据依据。
文章来源:《科技与创新》 网址: http://www.kjycxzzs.cn/zonghexinwen/2021/0226/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