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技之光 点亮博物馆的未来

来源:科技与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主题定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在2020年严峻的疫情考验下,全球博物馆平

  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主题定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在2020年严峻的疫情考验下,全球博物馆平均闭馆时间150天,收入缩减40%—60%,而中国博物馆的平均闭馆时间不到30天,是闭馆时间最短的国家之一。?

  事实上,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新发展、新模式、新方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疫情期间?博物馆与科技联结更紧密?

  疫情对博物馆的冲击显而易见。疫情严重的时候,人们不能出门、不能聚集,实体博物馆也不得不闭门谢客。?

  “一些博物馆,可能关门之后就再也没有开门的机会。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疫情期间很多博物馆也在积极尝试提供线上的各种服务,比如在线展览、直播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研究员曹兵武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疫情期间,在闭馆的日子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依旧忙碌。据介绍,该馆通过微信、微博、官网平台同步推出“云观展”“云欣赏”“云导览”等九大栏目,先后推出“云系列”展览、藏品欣赏及公教活动29期,“数字展厅”在线展览57个,为观众提供线上观展便利。?

  拥抱科技的博物馆吸引了更多的关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举例说:“云直播上做一场学术讲座,听众动辄成千上万人,而现实中的学术报告厅一般只能容纳300人。再比如,我们做一场在线直播导览,观众数量往往多达数十万,和博物馆半年的接待量相当。”?

  曹兵武认为,疫情期间云展直播的大量涌现,一方面体现出了科技力量对博物馆的有力支撑,博物馆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迫使博物馆在技术层面不断地转型升级,开发更多的新业务形态,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面向未来?智慧博物馆是重要方向?

  博物馆是什么?在曹兵武看来,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机构,它不仅收藏历史,实际上也是在塑造历史记忆和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信仰,让历史、科学与艺术的精神成为大众的自觉接受和追求。?

  “博物馆是博物馆人和观众等共同营建的具有某种神圣性的公共文化空间,一项广泛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的建构活动,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和传播,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实践链条,以及物人关系的新范式。”曹兵武指出。?

  未来,如何让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和传播发挥更大的合力,借助现代科技力量,打造智慧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驻华代表欧敏行曾在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上指出,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博物馆需要更多地采用创新的方式来保存藏品和进行文化传播。?

  “智慧博物馆这个概念挺大,但确实是很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方向。从藏品的数字化、展览的数字化,再到与观众建立连接的智慧导览、虚拟漫游,如何让博物馆展厅真正成为一个智慧空间,不仅需要很多的科技手段来提供支撑,也需要对物与人、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更深刻的认知与合理建构,这也是一个慢慢来的过程。”曹兵武认为。?

  事实上,许多博物馆都在积极探索智慧化转型。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曾撰文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网络技术催生了许多新型博物馆陈列展示媒体手段,使博物馆陈列展示传播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未来的智慧博物馆长啥样,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记者?唐婷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文章来源:《科技与创新》 网址: http://www.kjycxzzs.cn/zonghexinwen/2021/0518/2338.html



上一篇:科技瞭望台:更高阶的自动驾驶用到了这些技术
下一篇:科技配置齐全,中高配车型值得入手,全新明锐

科技与创新投稿 |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科技与创新版面费 | 科技与创新论文发表 | 科技与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与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